▇ 活動地點:國美館A3展覽室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風景」一詞在西方的世界裡,是始於十六世紀荷蘭畫家的專業用語,其後多種語彙的發展大都與「土地」有緊密的關係,而土地是人生存的根源,也是所有文化的最初始。
台灣美術史的發展與風景畫有極密切的關係。荷蘭在佔領台灣前後曾繪製大量有關台灣的海圖、地圖和景觀圖,可視為目前發現最早與這塊土地有關聯的美術圖像。而首度被提及界定台灣「名勝風景」的詞彙-「台灣八景」則是出現在1694(康熙三十三)年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高拱乾所編修之《台灣府志》中,而1747(乾隆十二)年刊行的範鹹、六十七所編《重修台灣府志》,卷首所附之《台郡八景圖》是目前可見台灣八景圖最早的版本。由於清朝台灣傳統水墨畫不盛行山水畫,所遺存下來的山水畫作能明確浮現台灣島國特有風土特色者甚少。日治時期經由日人的引導,開啟台灣人民對於這塊土地美景的認知,西洋現代化的風景 觀經由日本再傳到台灣,石川欽一郎對於台灣風景觀看的態度與表現的方式,深深影響台灣第一代畫家對於風景的思考、擇選與呈現的觀點,所發展出的「地方色 彩」當中原本單純的自然風光描繪,卻也因其中富含殖民者權力的實踐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性而趨於複雜。
戰後1950、1960年代台籍畫家的風景畫創作大都仍延續日治時期的風格,但在政治資源的支撐與中原文化強勢的發展之下,渡海來台的水墨畫家懷想「故國山河」風景樣貌的山水畫也曾為一時的潮流。隨著台灣工業化推行、交通開發與觀光的開放,台灣畫壇在1960至1970年代興起一股登山寫生的風潮,各地秀麗的風光也成為畫家創作的題材。1970年代以後鄉土運動激發文化根源與地方認同的追尋,以及1980年代末期解嚴之後台灣主體意識的興起,畫家對於在地風景的發現、描繪和詮釋,揭示對台灣土地意識與自我主體建構的思索。1990年代以後,台灣畫家不再只以理想風景形塑台灣的美麗,災難風景題材陳述對於現實環境與自然生態省思和批判的人文關懷。